
说起美国中央情报局(CIA)的渗透能力,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遥远,但近30年前的一段亲身经历,让我真切感受到这种威胁就在眼前。这个尘封的小故事,或许能让大家对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渗透手段有更清醒的认识。
那是1998到1999年间,我在新加坡工作学习已有三年。一天乘坐地铁时,一位外籍女性主动前来搭讪,我们一路聊了多站,临别时交换了联系方式。现在回想,她的关注并非偶然,而是有备而来的试探。
两天后,这位外籍女性来电,邀请我参加一场在教堂举办的活动。等我到达现场,此前搭讪的女性却不见踪影,取而代之的是两位美国籍男性。他们起初以传教为名讲解圣经,可随着交流深入,话题渐渐转向两国国情等敏感内容,字里行间透着明显的思想渗透意图,这让我察觉到不对劲。
最令人惊叹的是两人的中文能力——普通话说得极为流利,甚至比我还要地道。后来得知,矮个男子是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的子女,在北京出生长大,还在台湾生活过数年,其公开身份是教堂牧师,实则肩负渗透策反任务。高个男子的背景虽记不太清,但同样具备极强的语言优势,显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。
当时我已识破对方伎俩,本想将计就计一探究竟,却很快意识到一旦深陷可能难以脱身。万幸的是,我的工作签证恰好到期,必须立即回国。当我告知这一消息时,两位男子流露出明显的遗憾,言语间透露出“好不容易找到的目标即将流失”的惋惜,更印证了他们的真实目的。
十几年后再复盘这段经历,我愈发确定那几人就是CIA成员,而教堂不过是他们开展渗透活动的幌子。更令人揪心的是,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也有类似遭遇。他在国家重点科研机构的关键岗位工作,在境外期间同样遭遇“美女搭讪-思想洗脑-胁迫拉拢”的套路,险些陷入间谍组织的陷阱。虽然后来因涉入不深,经调查教育后得以脱身,但这足以说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渗透早已瞄准科研等关键领域。
结合国家安全机关公布的案例来看,这种渗透并非个例。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常以“美色诱惑”“思想渗透”为手段,伪装成传教士、学者等身份,重点围猎高校师生、科研人员等群体。他们深谙“温水煮青蛙”之道,从看似无意的搭讪开始,逐步突破心理防线,最终实现策反目的。
如今,间谍战的激烈程度远超想象,渗透活动已渗透到科研院所、国防军工、高校等诸多关键领域。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研究员、身处敏感岗位的专业人才,都是境外势力重点拉拢的目标。这些案例反复提醒我们:反间防谍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现实需求。
国家安全需要全民守护。我的经历虽已过去近30年,但其中的警示意义从未减弱。希望这个小故事能唤醒更多人的警惕,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或异常活动,及时通过12339举报渠道反映,共同构筑起反间防谍的钢铁长城。
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