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晶
杨晶,2025届清华全球MBA项目(全日制)毕业生,在读期间同时获得MIT管理学硕士双学位。曾任九鼎投资投资者关系高级经理,目前已入职北京灵感时刻科技有限公司担任CFO,负责公司整体融资和财务工作。
2025年的夏天,我参加清华经管学院的毕业典礼。回望过去三年的轨迹,发现那是一次不折不扣的“破茧与再生”。
在加入清华之前,我曾在私募股权基金做投资者关系,站在一线和机构LP谈判、募资,看过不少项目,也做过财务模型,但内心总觉得自己是“站在牌桌外的观察者”。直到进入清华经管,才感觉真正成为局中人。从最初对清华的远远仰望,到下定决心背水一战,再到获得成功后的欣喜与彷徨交织,又再到今天,一边在AI创业一线全情投入、担任CFO和顶级投资机构博弈融资条款,一边仍然是清华校园里那个被支持、被包容、被引导的学生,感觉自己总是被幸福包围着。
我想,这段经历不能被简单归结为“完成一个学业项目”,它更像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,是从“资本”走向“创造”的转身。
01
备考的那些日子
本科毕业后,我先是在香港的一家地产公司做融资工作。那时初入职场,只觉得自己离“国际化、大平台”很近,但是又觉得一直在传统行业,似乎难以参与最新的浪潮。后来,我觉得投资行业站在时代的前沿,就进入了一家私募股权基金,负责基金募资以及与机构LP的沟通。这段经历让我接触到了一些优秀的创业公司,感受到一线商业力量与时代趋势的交汇,也开始思考,自己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,那时我逐渐意识到:与其陪跑,不如上场;与其观察,不如躬身入局。我想为创业公司真正赋能,也想成为那个“做事的人”,但是到底怎么做,我并不清楚,而清华MBA,正是这场转变的起点与加速器。
能够入读清华经管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备考的日子,是我生命中最痛苦最艰难的一段。因为除了繁杂的工作,那也是我妈妈生命里最后的时光,我在医院里一边陪护,一边练习面试、准备联考。那种无法好好照顾她的愧疚感,至今仍烙印在心底,但我也清楚地知道,她一直希望我能在清华开启一段新的生活,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。后来考上清华,成为全日制MBA的一员,走到今天,三年时光没有辜负我当初的努力。
02
在清华遇见生命的“光”
在清华的生活,是充实的、忙碌的。上午在清华园上课,下午去公司实习,晚上和同学讨论商业案例,周末去企业参访、参加好玩儿的社团活动、写论文、赶DDL。在这样高密度的交互中,我意识到自己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世界观:不再单纯追求“平台好、薪资高”的路径,而是思考——什么事情值得我用五年、十年去深耕?
从DMD的课堂开始,我养成了用数据推动商业决策的习惯;麦肯锡全球领导力课堂上,与顶级咨询公司合伙人的对话,让我对商业的本质开始有了判断;钱小军老师在“商业道德与伦理”课上的循循善诱,让我开始思考更深的追求与价值; IPP整合实践项目,让我们多次走进英特尔,与中国区CEO深度探讨数据中心韧性供应链的打造;创新创业战略课堂上,我对如何识别最新机会、构建企业的护城河、将愿景落地为可执行路径,建立起更完整的理解。
我特别感谢在清华经管遇到的一群朋友和老师。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——金融、咨询、科技、制造、互联网、科研院所,让我有机会了解不同人的不同职业轨迹和人生规划,开始更加全面的认识社会与思考创造自己理想商业世界的可能。
03
去看到更大的世界
清华MBA本身的精彩已经让我目不暇接,而更大的惊喜是,在清华的支持下,我有机会去看到更大的世界,获得了去麻省理工学院(MIT)攻读管理学硕士双学位的机会。MIT一年的时光对我而言,不仅仅是一段“海外学术背景”的补充,更是一场从“现实奔波”中抽离出来的深度对话。
在波士顿的那些日子里,我常常坐在查尔斯河边,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发呆,在主楼前的大草坪上读了以前从未读完的书,在月光下和朋友们驾驶帆船,在宿舍院子里和同学一起烧烤,在秋天去看新英格兰金灿灿的叶子,也会像哈利波特的小巫师们一样,冬日漫天飞雪时在Muddy Charles Pub里喝上一杯暖暖的热红酒……也常常在斯隆商学院的教室里和创业者、科学家、风险投资者一起讨论人类的未来。
MIT的课程充满挑战,那是一种“被信任去思考世界的结构”的感觉。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The Science and Business of Biotechnology,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哈维·洛迪什(Harvey Lodish)教授已经84岁,但是每次上课还是会充满热情地讲授近两个小时,把如何将生命科学知识与商业世界融合娓娓道来。他自己一直关注罕见病的诊疗,没想到后来自己的孙子竟然也得了一种罕见病,正好用他研发的药物治好。这个故事让我突然意识到,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不只是美好的理想主义,而是那些真正推动世界改变的人,最根本的信念。
04
找到自己成长的第二曲线
在探索职业发展的过程中,我经历了从犹豫试探,到坚定落地的全过程。三年间,从职业中心老师的指导、同学的交流,到企业参访、社团分享和行业讲座,我不断深化对工作、成长和职业路径的理解。我也曾因找不到合适的创业方向而苦恼,在投资和科技公司间徘徊,在回国还是留美之间犹豫。最终,我选择回国,投身真实的商业战场。
很快,我加入了一家AI创业公司,担任CFO。这是一次真正的实战:从零开始理解公司业务,搭建融资模型、准备商业计划书、谈判投资意向书、完成尽职调查,每个环节都与清华课堂所学碰撞。讨论产品和市场策略时,我总会想起清华的案例和老师的提醒。我逐渐明白,CFO不仅是算账,更是对节奏、格局和谈判力的全局把控。这可能是清华给予我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: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,从建模者成为影响者。
整理资料时,我翻出当年申请清华MBA的材料,上面写着:“我的职业目标——成为一家优秀公司的CFO。”那一刻,我惊喜地发现,三年前种下的种子如今已开始生根发芽。我也想起申请MIT时写的:“我希望成为高科技企业和资本市场的桥梁。”
如今,从清华课堂到AI创业公司的会议室,从财务报表到机构谈判,每一步都在回应那个带着理想和锋芒的自己。
相关阅读王一珂:从清华经管到华尔街丨2025毕业季
艾良:跨越万里追寻“东方答案”丨2025毕业季
赵学谦:学以致新,再次出发丨2025毕业季
梁幸子:跳出舒适区,为人生棋盘落下一枚关键棋子 | 2025毕业季
谷美霖:世界是勇敢者的乐园丨2025毕业季
孙皓邈:在可能性中寻找良好定义的自己丨2025毕业季
葛宇蒙:去链接更广阔的世界丨2025毕业季
黄品彰:向阳而生,逐光而行丨2025毕业季
黄俊峰:做自己喜欢的事,时间会给你答案丨2025毕业季
刘凯恒:传递一种“不用怕”的心安丨2025毕业季
梁子昌:清醒、困惑、成长,和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瞬间丨2025毕业季
章佳驰:越过刀锋,寻找自洽丨2025毕业季
张奚若:把“试试看”变成“真的行”丨2025毕业季
徐秭榆:与焦虑共舞,在“不完美”中前行丨2025毕业季
陈铂仑:离开“轨道”,从自己的感受中走向旷野丨2025毕业季
刘鉴锋:相信自己能找到答案丨2025毕业季
肖思航:愿你在迷茫时,坚信你的珍贵丨2025毕业季
陈梓佳:一段不被定义的旅程丨2025毕业季
张诗颖:不被世俗的优秀定义丨2025毕业季
白杬钊:拥抱心灵与生命的旷野丨2025毕业季
刘馨蔚:永远做这个世界的学生丨2025毕业季
]article_adlist-->内容来源:MBA教育中心编辑:符怡
审核:郑黎光
责编:卫敏丽
]article_adlist-->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